“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本文已影响2.59W人 

在即将要成为过去的这个暑假里,我和小乙同学交流最多的一个话题,是我们一而再、再而三、重复好多次地森森感到,不明真相吃瓜群众觉得“简单又轻松”的“陪孩子玩”为什么就那么累,我们真的是经常因此感觉身体被掏空啊。

感觉膝盖已中箭的爱妃们,快平身吧。。。

所有跟我们一样心有戚戚焉的妈妈们恐怕都知道:

当你辛苦一天回到家,只想赶紧躺平刷微信时,孩子们却还想下楼再跑几圈;当户外暑热难当,你只想坐在咖啡馆吃个点心或是进电影院看场电影时,孩子们却依然惦记着那只已经爬到大树上的蜗牛和那次还没有完成的捉迷藏;甚至当你只是想安安静静发几分钟呆,孩子们希望的却是把已经重复过几十次的游戏再重复一次……

要把“陪孩子玩”这件事情做好一点也不容易,而关于“怎么玩才是真的好玩”,大人和小孩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分歧也早不是什么新鲜事。

市面上不乏各种试图弥合分歧,努力想为家长同志们出谋划策的书,但今天想要送给所有人的这本书却如此与众不同。

它既没有提供方法论,也没有拿出实操手册,而只是用一种尊重生活、还原生活的姿态重现了大人和小孩之间的这种“鸿沟”。当然,作为一本坚定不移不走寻常路的小书,它讲故事的方式如此突破常规,让人大跌眼镜。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怎么,你不相信?好的,那我们还是来举个例子——

请看以下对话:

A:(照顾小孩)很简单!只要时不时给他吃个苹果,然后和他一起看书就行啦!

……

B:来扮演印第安人怎么样?

A:不行,太危险。

B:点个篝火呢?

A:那会有很多烟,烟对人有害。

B:去游泳呢?

A:可能会淹死。

B:看电视?

A:那样会变成小四眼儿……

很熟悉,很典型,对不对?你是不是已经自动带入“A”,而将“B”默认为一个异想天开的小孩?

真的很对不起,在今天这个故事里,你的设想完全错误。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第2张

刚刚那段对话里的“B”,是在故事里负责照顾小孩的那个成年人施尼普先生。喏,就是这位悠闲的年轻人啦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第3张

而对话中的“A”,却是一个看起来像被训练得井井有条的“乖小孩”朱利。喏,就是这个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小孩

我估计,听完这种离奇的设定,你的心里或许又产生了第二个错觉:哇哦,这个朱利简直就是个完美小孩有木有?一个只需要给苹果、陪看书的周末,简直是妈妈的天堂有木有?

但是……额……你自己看: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第4张

刚才还说着这样的话的朱利,一转眼就爬上了树。

而更可笑的是,他竟然还在继续纠正着施尼普先生:请不要随便夸一个上树的孩子“了不起”,这种时候,作为一个大人,应该说的话是“天呐,不行,你不能这么做,太危险啦”。

没有想到你是这样的朱利……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第5张

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起,不发生点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却激动人心的故事也是很困难……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第6张

看,他们愉快地甩下了月亮、太阳和所有这一切……(注意!图中太阳&月亮的表情亮了)

说到这儿,相信大家对这个故事在角色和情节设定上接连不断的“反转”游戏已大致能找到点感觉,尤其是某些善于反思的家长同志们恐怕已然有所触动:就好像那个总是在捣蛋、总是让人大喊“不可以”的大卫长期以来博得了世界各地小朋友的喜爱一样,或许在孩子们的世界里,打破规矩、干点出格的“坏事”,才是真真正正的“玩”,才是快乐的源泉吧?

可是这本小书想要“调戏”读者的心并没有到此为止——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第7张

当朱利爬到树上,倒吊着说话时,这是一本需要反过来看的书(并不是印刷事故好吗,请相信我,真诚脸)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第8张

当施尼普先生爬上去解救时,这又成了一本需要横过来看的书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第9张

额,有的时候,故事干脆从书里“逃跑”了(并不是印刷事故好吗*2)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第10张

当然,最后它还是回来了……

等一下,为什么这里长这样?

从此页开始,所有留白都交给小读者,只要拿起你的笔,朱利和施尼普先生的故事就立即重新开始……

但是,请放心:这样一本从封面开始就在不断刷新你的价值观的小书,好好读它,不仅不会增加你的沮丧,不会扩大你和孩子在“玩”这件事情上的分歧,说不定还能帮助你找到一个让大人小孩都玩出风格、玩出水平的好办法。

“陪孩子玩”让你感觉身体被掏空?来,收好这粒解药… 第11张

《来,陪我玩》

洛伦兹·鲍利 & 米莉娅姆·塞德琉斯

译者:孙艺
洛伦兹·鲍利先生

一个长得很欢快的创作人

这个生于1967年的大叔简直就是生活里的“施尼普先生”。

25岁的他,鬼使神差从一枚银行实习生转战幼教行业,后来竟然当起了幼儿园园长。2014年起,他成为自由作家,写故事、做广播剧、为儿童歌曲填词,专为4-11岁儿童服务。在瑞士当地,大家对他的喜爱用一句话就可以形容:“当他站到舞台上,不仅小孩笑了,就连大人们也笑了”。

已经创作了不少获奖作品的他,似乎天生是个“语言魔法师”。信奉着“不能让孩子们感到快乐、不能让孩子参与进去、无法触动孩子的书就不是好作品”的他特别提出,请不必把他的作品“正经八百、规规整整地放在书架上,随便放在沙发或是床头,那真是再好不过”。

大叔为好的儿童作品设立的标准,似乎也触类旁通地解答了我的疑惑:

不能让双方都感到快乐的“玩”、不能让双方都参与进去的“玩”,就不是真正的“玩”,而是一种单向的索取和乏味的应付,与其“陪”孩子玩,不如放下你所有套路,琢磨一些新办法,真正跟孩子玩到一起去吧,哪怕偶尔必须为此打破一点常规铁律。

相关内容

热门精选